地处大西北的长安,为什么汉唐都会把它作为都城?有地理优势吗?
历史有很多无奈,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无奈,包括你自己都有无奈。看历史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才能看懂,用现在的关点看,永远也不会理解。几千年前,选择易守难攻之地是上古华夏人最聪明最智慧的选择。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长矛,脚蹬草鞋皮裹,即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交通工具,日行不到百里,夜宿露天草地,吃穿住用后勤运输全靠人力。在这样大环境下。关中是华夏民族建都第一选择也是最佳选择。现在胡乱说的人并不比古代人聪明,只会耍耍嘴皮子。事实是雄辩地,唐朝以后的朝代离开关中。都被外族侵略者灭了。对于那些无险可守的雒邑、开封、南京,北平、杭州。都被五胡、金人、元蒙,满清外族侵略者灭了。而且灭的很惨,及乎到了灭种断根的成度。华夏民族用灭族的历史教训证明了离开长安的国都是大错特错。千错万错,永远的错。恭德林那些人都能转变过来,不可能还不如他们。
有历史和地理两方面因素。
主要是中国古代西北势力统一中国很多,西北势力统一北方或中国肯定会把国都建在关中大本营,周之镐京、秦之咸阳、唐之长安等等,凡是关中势力统治北方或全国,必然会将国都建在本土,顶多会在东出统治华北黄淮的据点河洛盆地再建一个陪都:洛阳,这是政治文化势力的必然选择。
再一个就是长安的地理优势,其所处的关中自古以来便号称“四塞之国,金城千里。”关中平原北边黄土高原,西有陇山,南秦岭,东边黄河出龙门后几十里宽的河道一直绵延到潼关。位于关中的秦国,在四面崇山峻岭上,又修筑关隘,北方的萧关,西方的大散关,南方的武关,和东方的函谷关等四关,把关中变成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后来虽然历朝历代屡次经历废弃、移建、修复等等改变,但是其主体依然保存良好,甚至后来更加新建了潼关,使得到了唐朝时,关中有超过五个关隘的保护。依托着险峻的山势以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汉朝和唐朝定都于位于关中的长安,则可以得到“山川以为固”的效果,奠定首都易守难攻,牢不可破的格局
汉唐建都长安,肯定地理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气候因素也不可小视,而且汉唐建都长安还是稍有不同的。
汉建都长安最重要就是经济与地理军事因素。
1。地理因素。长安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大的关口与外界顺畅相通。所以只要控制一个关口,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反之要向东方出击,又可以顺势而下,在冷兵器时代,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经济因素。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足可以作为大后方,提供充足的粮食。
3。汉时,立都长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周围的陇山和秦岭有丰富的树木可以就近提供建都长安的大量建筑材料。历史记载,六盘山大量的原始森林就是汉唐开发殆尽的。
当事人的记载足可以作为佐证。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汉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后因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由此可见,地理和经济因素决定了建都长安。
唐立都长安,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两大原因
1。李渊集团的主要成员为关陇贵族,作为关陇核心城市,他们有立都长安的强烈意愿。
2。经过长期混战,百废待兴,为了减少开支,作为有良好基础的原隋都,立都长安也很有必要。
总的来说,立都长安,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事实上,立都长安的朝代都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
本人祖籍就是西安,这里是古时的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现在的西安泾阳区永乐镇,年前去泾阳的旅游区茯茶镇的时候刚好路过。
从地里位置来说,长安属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地下没有矿产***,所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的水灾。在汉唐时期,长安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这里土地肥沃,形势险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延伸。从长安东出潼关,就有了掌握中原的战略主动权。向南翻越秦岭和大巴山,和巴蜀沟通。
另外,长安还具有防守优势。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一望无际,东据崤函,南守武关,西拥散关,北有萧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长安肥沃的土地,所以长安一直成为都城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