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地理特征?
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全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合肥市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4个开发区,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合肥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地形地貌
合肥市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气候特征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水文情况合肥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长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境内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湖底海拔5米,湖水容量随水位高程的不同而不同,当水位高程达14米时,湖水容量为63.7亿立方米。
合肥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合肥位于江淮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且集中在夏季,是我国湿润地区;同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原为主的地形,土壤比较肥沃,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同时发展渔业的条件比较优越,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衣食住行及文化传统兼有南北方过渡特点。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势平坦。古称庐州,淝水之战古战场,逍遥津公园,淮始建地。兼具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总体属北方文化圈。
合肥的地理环境.位置?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 自然气候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城市环境 淝水穿城而过,环城公园似翡翠项链;逍遥古津、教弩梵钟、包河秀色、蜀山春晓,徜徉其间,吊古论今,令人留恋忘返。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合肥,更使这座“千年古邑”享有了“中国科技城”的美誉。 语言文化 合肥方言:合肥方言属江淮官话。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其音系已基本丧失江淮官话的特征,仅保留了调值特征和发音方法。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 记得***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