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中国地理环境的形成的地理意义?
1、生存环境决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产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农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们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这些和我们过去几千年的有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是56个民族以及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创造的。
4、我从不认为一个民族在其足够强大的情况下,会不对外发动战争。
5、纵观,几千年来,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农耕文明的向北进攻——极少数的几次也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
6、从总体上讲,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
基于以上6点:
1、由于中国的地理情况:东、南为海;北部为高寒地区、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2、根据历史气候的变迁(有兴趣可以看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战国时期开始骚扰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再到宋朝所面对的塞北三国和蒙古帝国,都是处于寒冷时期。
游牧民族南侵——战死也是死,饿死、冻死也是死,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农耕文明的北部地区,日子也不好过——灾年啊,何况还要面对受忍饥挨冻的——已经拼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气还能好点——最主要的是不用拼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温暖期,被人赶跑了毕竟太没面子了——天气好了,粮草充足——打回去。同样,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减小,没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润,那就撤呗!
4、就是这种不断地拉锯式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为我们的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动力。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
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形,水文,位置等自然因素会影响者人文因素,如好的位置的城市经济发展自然好,位置不好的城市要深挖自身特色提高吸引力,导致不同城市在经济,风俗,教育,语言以及性格特别都是不同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地理环境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由于疆域广阔,邻国较多形成了多元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既有相同的汉文化,又有自己特征的民族文化。
二、农耕及其它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养殖、捕捞、***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
三、地域的文化差异;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